# Chapter 2 财税和政府行为
# 分税制
在 1994 年财政改革以前,中国的财政体制采用 “包干制”,其中政府财政收入被分为三类:中央固定收入、地方固定收入和中央地方共享收入。地方财政每年仅向中央交纳定额的财政税收,部分地方采用减免企业税收的方式,截留经济发展成果,藏富于企。
分税制改革主要目的是缓解自 1980 年代末以来中央财政入不敷出的情况。在全国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的基础上,还实现了中央财政占总财政收入比重的快速上升,中央财政贫弱的局面得到改观,从制度层面保证了中央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增强中央宏观调控能力目标的实现。
# 土地财政
奏效原因:
- 停止单位福利分房
- 土地管理法颁布,规定农地转建设用地,须征地为国有土地。地方政府垄断住房土地供应
地方政府压低工业用地价格。工业对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有长久的竞争优势和稳定的税收来源。
商住用地抬高用地价格,增加地方政府的收入。
土地财政弊端。
- 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土地财政本质是把未来的收益抵押到今天去借钱,如果这些钱投资质量高,收益大于债务,则是良性的。否则是寅吃卯粮。
- 资源使用率不高。地方有动力调配土地资源,平衡工业和商住用地供给和价格,但全国范围内,土地资源和建设用地分配却很难优化。地区间虽然搞竞争,但用地指标不能跨省流动到效率更高的地区。比如长三角和珠三角,没有足够的建设用地指标,工业和人口被人为限制,中西部却有大量闲置的产业园区。这些指标不可以分给经济更加发达的地区。如果竞争不能让资源转移到效率更高的地方,那这种竞争和市场竞争不同。
# 不平衡
分税制改革后,中央拿走收入的大头,支出仍由地方负责,地方收支差距由中央转移支付来填补。
# 基层财政困难
分税制后,中央和省分成,省和市县分成,上级权威高于下级,基层分到的钱少,但分到的任务多。导致基层乱收费,工程欠款。
应对措施:
- 农村税费改革:比如取消农业税,得益于加入 WTO,工商业发展,国家财政不需依赖农业税费。
- 加大上级的统筹和转移支付力度。
- 农村公共服务开支由中叶和地方政府共同负担,(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基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 激励精简机构和人员的县乡政府。
# 地区间不平等
转移支付分为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后者会优先给具有先发优势和条件的地区。
# Chapter 3 政府投融资与债务
# 城投公司和土地金融
城投特征
- 持有土地使用权
- 盈利状况依赖政府补贴
- 政府隐性担保可以让其大量借款
工业园区很难盈利,政府付费使用私营企业开发建设的基础设施(比如产业园区)变相和政府分享税收收益。
# 地方政府债务
城投公司诞生来源
- 政府不能从银行直接贷款
- 城建开发项目繁复,有些赚钱,有些亏本,以赚钱项目带动不赚钱项目
- 仅靠财政预算收入不够还债,需要把土地有关的收益用起来
城投公司的融资方式
- 银行贷款
- 发行债券(城投债)
地方债的治理和改革
- 债务置换:用地方政府发行的公债,替换一部分融资平台公司的银行贷款和城投债。
- 推动融资平台转型,剥离其为政府融资的功能,破除政府对其形成的 “隐性” 担保。
- 约束银行和金融机构,避免大量资金流入城投公司。
- 终身问责官员
官员政绩和激励机制
地区生产总值和增长率作为考核评价政绩的主要指标
偏重投资的增长模式有不良后果: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低风险高收益的工业投资项目减少,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投资的经济效益减弱。
出于政绩考虑,地方官员在基础设施投资偏重看得见的工程,比如道路,地铁,绿地,相对忽视 “看不见” 的工程,比如地下管网。
政绩和晋升无法激励绝大多数公务员,实际收入和工作福利为主要因素。这些和本地经济发展,地区财政紧密相关。有助于监督和制约其他部门破坏营商环境的举动。外在的激励需要可量化的工作业绩,并非总是可行,内在驱动和自我约束可以互为补充。
腐败
- 腐败和经济高速增长长期并存。
- 腐败形式变化:80 年代的腐败案件,大多与价格双轨制的 “官倒” 和 “投机倒把”.90 年代的案件多与国企改革和国有资产流失有关。21 世纪,则与土地有关。
腐败类型
- 掠夺式:私营企业敲诈勒索,索贿,挪用公款。对经济极其有害。
- 权力寻租,官商勾结共同发财。
- 资源不能最优配置,推升债务负担和风险
- 扩大贫富差距,对经济发展不良影响。
- 地方上形成利益集团,破坏市场自由竞争。
# Chapter 5 城市化与不平衡
# 房价与居民债务
东部城市用地指标少于新增人口,造成土地和住房供不应求,推升房价。
# 欧美经验和教训
欧美自有住房上升有两个后果。
- 房子价格上涨后,房产成了国民财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 房价增长,得益于房价上涨的人就越多,政府为了讨好这部分选民,不愿意房价下跌。无房者也期望买房上车,政府顺水推舟,降低买房的首付门槛和按揭利率。
房价下挫和收入下降会加大家庭负担,进而抑制消费,经济衰退。
# 我国的情况
我过房价和居民债务的上涨,不大可能会突发美国式的房贷和金融危机。
- 住房按揭首付比例 30%,除非房价暴跌超过首付比例,否则居民不会违约按揭,损失掉自己的首付。
- 住房按揭形成的信贷资产,没有被层层嵌套金融衍生品,规模和风险没有被放大。
# 贫富差距
原因
- 低收入人口不可以自由流动到高收入地区工作。
- 地方政府倚重投资,导致收入分配偏向资本,降低劳动收入占比。
方案:达到地区间的人均收入平等,为此需要让劳动力自由流动。在城市,低技能的人,生产率和收入也更高,比如早点摊,而在农村,早点都在家里吃,市场需求小,没有规模效应。
# 土地流转与户籍改革
2019 年,《土地管理法》首次在法律上确认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直接向市场中的用地者出让,出租或者作价出资入股,不再需要先行征收为国有土地。打破城市政府对土地供应的垄断。
2019 年开始,放宽落户限制
# Chapter 6 债务与风险
# 债务与经济衰退
房价不下跌,债务依然存在风险
- 债务缺乏弹性,一般不会有大的变动。
- 收入波动可以很大。
- 家庭支出变动。
负债高风险高,原因有二
- 负债率高的经济中,资产价格下跌往往迅猛。因为债务太多,只能变卖资产,抛售的人多了,资产价格就会跳水。
- 资产价格下跌会引起信贷收缩,导致资金链断裂。若抵押物价值跳水,债权人坏账就会飙升,不得不缩减新增信贷。导致债务人借不到钱,资金链断裂。(温州民间借贷危机中,一些人跑路逃债,信任危机发酵,所有人都捂紧钱包,信用良好的人也借不到钱)
# 债务为何高筑
- 银行规模大,杠杆高,银行自有资本占资产规模大比重下降到 5%
- 银行接进来的钱多是短期,当贷出去的却大多是长期,存在流动性和挤兑风险
- 银行信贷大都和房地产有关,与土地和房地产价值一同起落。贷款需要抵押物,土地和房子就是最好的抵押物,不会消失和跑掉,价值稳定,用途广。
- 银行风险会传导到其他金融部门,打包按揭贷款成一个证券组合,卖给其他金融公司,这种业务挫伤了银行分析信贷的积极性,不大在乎借钱人是否有能力还款,击鼓传花,有人接盘就行。
全国棚户区改造从实物安置转变为货币化安置,带动房价进一步上涨。
在购置土地环节,发达国家要求房企使用自有资本。而我国允许房企借钱 “买地”,这就刺激了房企竞相抬高地价和储备土地,储备的土地又可以作为抵押去撬动更多借贷资金。房企的现金流依赖房产预售款和个人按揭,销售出现问题,房企就面临资金链风险。
银行风险
银行偏爱以土地和房产为抵押物的贷款。企业的贷款抵押物为设备,专用性太强,找人接盘并不容易,也大打折扣。但如果企业有政府担保,或者是国企,银行风险就小的多。
“影子银行”,类似银行的信贷业务,但不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不受银行见鬼规则的约束。若房企想用 10% 的利息贷款,银行想借,但我过严格限制银行给房企的贷款量,银行可以卖给老百姓一个理财产品,利息 5%,再把筹来的钱委托给信托公司,让信托公司把钱借给房企。
# 化解债务风险
偿还已有债务
- 增发货币降低利率。金融危机前的主流做法
- 量化宽松,即央行增发货币来买入各类资产。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的主流做法。资产抛售,价格大跌,连锁反应后果严重。央行出手买入这些资产,托住资产价格。
遏制新增债务
- 限制房价上涨,
- 限制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
- 限制政府担保和国有企业过度借贷